5年前,当綦江区绿优鲜前身——丰源超市成立时,綦江城区超市业界已厮杀成“红海”,丰源只能在列强夹缝中艰难求生;5年后,丰源变身“绿优鲜”,走上迅速扩张之路,今年销售总额预计将由成立之初的1500万元增长至1.1亿元,轻松跻身綦江前三强。
绿优鲜何以能异军突起,迅速成为綦江超市零售业中的一匹“黑马”?
农村——广阔天地好赚钱
2007年,丰源进军超市零售业,很快就碰到了一“热”一“冷”。
一“热”,即各大超市的竞争已达白热化阶段。此时并不大的綦江城区,超市网点布局与零售额已达饱和状态。永辉、新世纪、重客隆各布有两个网点,再加上本土品牌万家福,占据着闹市黄金地段。
一“冷”,是指2008年,国际金融风暴来袭,部分企业处于半停工状态,部分居民收入锐减,零售业萎缩。据统计,最“冷”的几个月,城区各大超市销售额下降了30%左右。
当时走进各超市,满目都是红色的“打折”标签,本来毛利只有15%至20%的商品,各超市轮番杀价后,往往以5至7折出售。
作为刚成立的企业,丰源是五家超市中实力最弱小的,地块最好的门面也只是“毗邻”闹市区,品牌、网点、实力,这些“切割”市场蛋糕的要素,丰源样样不如人。
“当时的城区超市业,就像是个擂台。永辉、新世纪这些‘巨头’属于100公斤级选手,而丰源只有50公斤级的水平。我们爬上擂台还没站稳,很可能就被一脚踢下台!”丰源第一大股东胡怀宇在股东大会上分析。
要活下去,怎么办?
头脑风暴中,大家想到了“农村”。
根据多年的经验,以区县为单位,区县以下的日用零售消费和城区各占50%;在欠发达地区,乡镇消费甚至还会多于城区消费。而超市“巨头”们,受体量、成本等因素的限制,网点很难布局到乡镇一级。
如果拿下乡镇及其以下的农村市场这块蛋糕,丰源便有出头之日。
创新——低成本网络另辟蹊径
想分食农村市场的“蛋糕”,却并不容易。
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,决定了消费群体最需要的是“质优价廉”的商品。而事实上,卖到农村的往往是“高价货”或“劣质货”。
“城里只卖两元钱的牙膏,运到村里的小卖部,就要卖三元到三元五。”赶水镇新炉村村支书张宗良告诉记者。如果舍不得花钱,买的就可能是“歪货”。
赶水是綦江南部大镇,幅员面积198公里,辖20多个村(居)。许多开在村里的副食品店,一次进货金额最多也不超过1000元,少则只有百把元。
量少,拿不到批发价;路远,运费成本高——这都使得商品层层加价,最后卖到农民手里时,价格往往比在城区高出30%以上。而这也是超市“巨头”能在城里呼风唤雨,却难在农村扎根立足的根本原因。
对此,有十多年超市运营经验的胡怀宇,开始“实验”进军农村市场。
首先,建立定价灵活的“低价格体系”。根据顾客群体特点,将价格分为批发价、零售价、餐饮价等6种价格。
其次,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的“低成本网络”。针对农村市场消费分散、配送半径大的特点,一改配送中心直面销售终端的模式,建立“大配送区—区级—镇级—村级”的运行机制。 常州墙体广告